粗犷豪迈的兰州太平鼓
兰州鼓子唱尽岁月沧桑
北狮舞出西北人精气神
在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这座城市千年的文化记忆。从清晨水车园里转动的水车吱呀声,到夜晚黄河边茶馆里飘出的兰州鼓子旋律;从街头巷尾飘香的兰州牛肉拉面,到匠人手中翻飞的刻葫芦刀锋……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实则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生动的活态呈现。
展开剩余87%目前,兰州非遗保护工作正经历着从“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传承”的转型,那些执着坚守的传承人与无数非遗保护工作者携手齐心,在全力保护着这份文化基因完整性的同时,不断探索着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创新路径。
呵护非遗共建兰州文化“基因图谱”
兰州非遗项目如同一部立体的城市文化史书,记录着黄河文明与西北民族交融的独特轨迹。
国家级非遗项目兰州太平鼓,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鼓声中既有军屯文化的雄浑,又融入了民间社火的欢腾,成为黄河岸边人民精神世界的象征符号。而兰州刻葫芦则展现了丝绸之路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匠人们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雕刻技艺相结合,在方寸葫芦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微缩艺术世界。这些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兰州文化的“基因图谱”,记录着这座城市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性格。
据统计,兰州市现有县区级非遗项目共计198个,其中112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52项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兰州太平鼓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兰州牛肉拉面制作技艺5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整体非遗项目覆盖了全部非遗保护的十大类别,4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在致力于非遗项目保护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开展了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8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1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
在兰州水车博览园,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古老水车的制作与使用;在兰州老街,非遗传承人开设的工作室让游客近距离观看兰州刻葫芦等非遗项目的创作过程;在中小学课堂,“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兰州剪纸。
“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系统性深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的当代表达和时尚传播,让非遗成为美好生活的新滋养。”兰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毛玉铎表示:“2025年,兰州非遗保护工作将更强调‘系统性保护’和‘提升利用水平’,我们将继续以匠心精神守正创新,推动非遗保护与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旅游经济等深度融合,提升兰州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推动“牛大”从传统美食升华为文化标识
在我市众多非遗保护项目中,兰州牛肉拉面制作技艺的保护最具代表性——通过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既保持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传统工艺精髓,又实现了从街头小摊到连锁品牌的产业化发展。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如今的兰州牛肉拉面已从传统美食升华为承载黄河文明的城市文化标识。目前,兰州市文旅局正在深入贯彻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文化铸魂+创意赋能+产业升级”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推进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宣传推广方面,摄制《功夫拉面》院线电影,拍摄《舌尖上的敦煌舞》宣传短片,巧妙地将兰州牛肉拉面的十二种面型与敦煌舞的十二种手势相结合;创新打造“金城十二面”文化IP,力求把拉面制作技艺与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体系。
在文创开发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通过举办“中国兰州牛肉拉面文创设计大赛”系列活动,吸引了全国30余个省市的1041件作品参赛。其中,“丝路面韵”文创丝巾、“兰小宝”IP系列等158件获奖作品脱颖而出,它们巧妙融合中山桥、水车园等城市地标与拉面文化元素,开发出涵盖生活美学、数字藏品等8大品类120余款文创产品,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特别是兰州牛肉拉面研学游等新业态已成旅行团和来兰游客打卡新选择。目前,兰州市文旅局先后在厦门、青岛、济南、西安等地通过专题推介或现场展示等诸多方式,对兰州牛肉拉面进行了生动地宣传推广,其制作技艺、现场体验受到游客的青睐。此外,我市还精心打造了诸多“牛肉拉面+研学”旅游线路,目前,全市已有23家旅行社开展了牛肉拉面研学游业务。
“品牌建设的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兰州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威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创新‘一碗面+一本书+一台戏’文旅体验模式,在第七届敦煌文博会期间举办了专题展览,吸引21国文化参赞深度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兰州牛肉拉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说:“我们还积极动员和引导全市文创企业加快研发牛肉拉面系列文创产品,兰州市博文创中心、李海明工作室等文旅企业已经开发了超过50个品类的牛肉拉面系列文创产品,部分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游客和市民的喜爱,成为牛肉拉面衍生消费品‘主力军’。”
让非遗成为“活”在当下的文化实践
近年来,根据国家级项目的保护要求,我市已在永登苦水、皋兰铧尖、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西固等地建立了苦水高高跷、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黄河大水车保护基地。2010年,建立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金城五馆),陈展面积2400平方米,成为宣传我市非遗项目的主要阵地和窗口。
根据非遗工坊和非遗传习所必须具备传承场地、传承人群体以及负责人三位一体的申报条件,经过考察,确认和命名了兰州市“软儿梨”“禾尚头”“永登民间刺绣”3家省级非遗工坊,评选出“兰州泥塑”“榆中古建模型”“青城小调”等44个传习所,进一步明确了传习所坚持阵地传承、带徒传艺、进社区进校园以及积极开展交流演出活动等方面的保护传承职责,在管理层面形成了“主管部门、项目责任单位和传习所”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经过市、县(区)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非遗专干的努力,项目保护布局更为合理,为开展保护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这些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的做法,改变了传统文化“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模式,使非遗真正成为“活”在当下的文化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兰州鼓子也已经通过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创作出了一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曲目,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2024年以来,我市指导各县区文旅部门全面梳理和掌握了各个非遗项目的分布数量、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24年7月,兰州市文旅局组织开展了对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工作。经县区推荐申报、评审委员会审议、社会公示等程序,我市新增市级非遗传承人80人,新增率92%;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35项,新增率45%。
“生产性保护+系统化记录”留住记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保护实践中,我市逐渐摸索出一套“生产性保护+系统化记录”的双轨模式。其中,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实施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文化建设工程,陆续出版共12册项目研究专集、1册项目名录集、1册传习所建设调研专集,对本土特色非遗保护项目进行了全方位记录。这种“可触摸、可传承”的保存方式,很大程度上使非遗摆脱了“人亡艺绝”的困境,为未来研究留下了珍贵资料。
“如果说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在于积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记录保存、理论研究与活态传承就显得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兰州市文化馆馆长方军虎告诉记者:“出版这套非遗丛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储存和复活流传久远的民间文化记忆,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另一方面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有针对性地矫正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修复和改善非遗保护的文化生态。”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是兰州市第一套全面介绍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丛书,承载着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记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文素质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有利于全面掌握项目的基本特征、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其重大意义还在于,活态的东西在时代的变迁中即便消失了,但经过记录、整理、固化之后,不仅可以供后世研究,学而习之,而且通过研究正本清源,为进一步谋划和树立正确的项目保护思路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的变迁,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萎缩、甚至被遗忘。在非遗项目保护中,资料的积累与项目自身的传承相始终,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对于非遗项目的研究,这套丛书虽然是初步的,但其丰富的信息量昭示了项目研究无限广阔的前景,这就需要更多富有使命和责任意识的专家、学者、传承人加入到搜集、整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尽最大可能留住记忆,减少遗忘。”方军虎由衷地表示。
推动非遗保护从“活下来”向“火起来”跃升
当然,兰州非遗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城市化进程导致许多传统技艺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年轻传承人断层问题依然严峻;部分非遗项目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导致文化内涵被稀释……但只要明确非遗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有专注于传承发展的匠心艺人,兰州非遗保护事业就会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日前,兰州市文旅局在“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成功举办了兰州市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展示展演暨非遗进景区文旅促消费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非遗进景区 文旅促消费”为主题,聚焦青年传承、科技赋能、文旅融合三大引擎,推动了非遗保护从“活下来”向“火起来”跃升。现场集中展示了兰州市各县区遴选的优质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常清晰,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保存,更是对未来的投资。”毛玉铎由衷地表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一定要在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间找到平衡点,要不断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传承人才,这样才能推动兰州非遗真正实现可持续传承。”
他说:“真正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认知与创造性转化。当兰州太平鼓的鼓点继续在新时代回响,当刻葫芦的刀锋在数字时代依然锋利,当兰州牛肉拉面的香气依然飘满大街小巷,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就永远不会消失。”(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张安化
发布于:北京市恒汇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